城市中,是否可能出现这样一个所在?
——它让恋物的灵魂找到归属;它提供最新鲜的体验,满足猎奇的心;它为都会生活的平淡无奇注入多元化的趣味;它是一个即兴的舞台,人与人在此相遇相交;它将抽象的、最具当代意义的观念、科技、知识揉杂成具体的、最具启智作用的环境……当然,它也许还是一个在车水马龙中让你触及绿色的自然天地。
在新天地设计节迈入第六年之际,我们希望将这个问题抛给包括建筑师、设计师在内的各类创造者。如何让设计节超越狭义的“设计”本身,在更宏观和生态的维度上进入“城市设计”的讨论,将会成为今年主题的出发点——公园,更精确来说,微公园,是我们今年设计任务书锚定的主体对象。
新天地,不止是一个商业综合体,在更大的意义上,它还是一个街区。在2022年的设计节上,如雨后春笋在新天地快闪出现的这些形态各异的“微公园”是我们在街区概念上探索新公共空间的另类尝试——有没有一种方式,在资源消耗最小化的情况下,把自然元素带到城市之中?与此同时,这些微型的绿色空间能否让整个街区变得愈加可居(驻留),可游,可玩?又能否在其中体现新天地一贯提倡的绿色可持续理念?
公园,作为一个:
一个与自然连接的地方;
一个与公众连接的地方;
一个与灵感连接的地方;
它向都市提供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设计研究对象。
公园,是一个城市中的人工自然之境,是一个具有民主意涵的公共空间,亦是一个未经全然规划、可以通过尚未设想的用途来被自由使用的空间。在想象力抵达之处,建筑师、设计师们也可以借助各自的“微公园”建筑装置/室内空间/艺术创作(或是真的公园!)……来:
· 借机表达对自然的赐予——阳光和月光、空气、重力、原材料……,以及其他一切人造资源的感恩;
· 根据在地环境本身的特性,展现以建筑为核心语境下的慷慨精神和人文意识;
· 聚焦于关注建筑为它的使用者提供自由以及额外的空间馈赠,满足陌生人在公共空间的情感诉求;
· 发挥建筑在每个项目中发现附加和意想不到的善意的能力——即使在最私密、最具防御性、最排外或最严苛商业限制的场地条件下;
· 鼓励重新审视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的新方式和发明解决方案,并让设计为这个脆弱星球的每个公民提供福祉和尊严……
那么,你对公园的定义和想象是什么?
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邀请你来创造属于自己个人隐喻性的“微公园”。
明年春暖花开时,
邀请人们一起来游园——
感受和体验,
享受独处,
甚至自拍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