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ories

darkgrey background

10/05/2023

人物专访:张雷——星星大地,品物流形:我等“青山”四十年

人物专访:张雷——星星大地,品物流形:我等“青山”四十年

followusonwechat

 

八十年代后期,台风频频在浙江省登陆,城市里、山村里,无数的房屋倒塌。青山村隶属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在时代的风雨中飘摇,脆弱不堪,似乎随时被吹走。神奇的是,无论是 1998 年破坏力极强的“8807”,还是 06 年的“桑美”,台风始终没有把这栋村里的一栋老建筑带走,它伫立在这,彷佛等待一个命运。

青山村东坞礼堂始建于 20 世纪六十年代,几十年间,演过样板戏,跳过白毛女,后来成为私人小工厂,也养过鸡,直到变成无人问津的废墟。

十年前,地图上的路线从来没有经过青山村。这里太过普通,普通到总让人与它擦肩而过。

而在2015 年,设计师张雷收到了一封长邮件。从此时起,在地图上总与人擦肩而过的青山村开启了新生历程。

1

张雷在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 ©Cynthia

 

 

中国:多少村庄随风去

走出城市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土地上有着成千上万的乡村,每个乡村看起来异常类似,实则有各自的独特性。

衰老,贫瘠,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所有的村庄都在渐渐失去一些东西。“青山村”以里三村、塔边村和东坞村四周青山环抱,山清水秀得名。清末的时候这里有过一批温州移民,清康熙《临安县志》仅有一句记载:“治东十五里,林木青翠,独冠群山。”

1983 年 8 月里三、塔边、东坞 3 个大队分别改建里三村、塔边村、东坞村。2003 年 9 月村规模调整时里三、塔边、东坞 3 个村合并命名青山村。

村里有座龙坞水库,像一弯蓝色月牙镶嵌在连绵的山谷与竹林之间。龙坞水库是青山村 2600 多人的饮用水源,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种植毛竹、水稻和苗木为生,几百年见从未变过,自然且落后。

连张雷自己调侃,“北边莫干山拼民宿,南边径山讲文化,西边安吉大竹海,东边瓶窑有产业,就连建筑用地也比不过良渚。”除了大自然的恩泽,不被注视的馈赠,青山村什么也没有,然而村落文明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在工业化进程中变得非常脆弱。

 

东坞礼堂的挣扎重生:大地的逻辑

“不同于皖南古村落保存完整的传统民居,曾经的青山村虽然依然保存村庄的肌理,但建筑单体大都是村民自发建设的二层或者三层小洋楼,参考着舶来的审美,样式杂糅,既不传统也不现代,非常尴尬,可以说毫无特色。”张雷坦言道。

这是特定时期中国大多数村庄建设实践中的通病。“这背后是这十几年大众审美权力的被剥夺。”

在张雷的电脑中,有一个文件夹,里面是张雷拿着相机在青山村四处游走拍下的十几种墙,有夯土,有垒石,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肌理非常美丽,这是村庄最本真的东西。”张雷说完下一秒便笑道,“但这些墙无论在村民还是外人看来,似乎都只在证明村庄的贫穷落后。”

建筑师陈浩如曾在《传统之上的未来》建筑论坛说过:“一旦现代系统介入,大量的传统体系在消失。”2019 年,融设计图书馆被正式聘为青山村艺术美学总监,并为青山村制定了三大美学原则: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实用之美。

 

东坞礼堂在村落中心市集的岔路口以东,是进入村庄通往龙坞水库的必经之地。每次路过这里,张雷总要盯着礼堂看上几眼。好奇心让他在某天和设计师爬了进去,张雷就被眼前凋零却美丽的场景震撼住了,“东坞礼堂的顶已经塌陷了近四分之一,简朴的结构、弯曲的木头,组成了一个无比美丽但凋零的场景。”礼堂在体量上还是在风格上都和村里的其他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

东坞礼堂的建设没有图纸,当初建设的时候,正是大跃进时期,因为没有足够资金购买建设材料,很多木头都是村民自发从自家的房屋取下的。它成功地用廉价的材料建设了时代背景下的“大型的公共建筑”。

张雷说:“东坞礼堂的结构和承重是无法用任何一台计算机模拟出的,建造过程全靠经验。东坞礼堂最美也最打动人的地方,便是房梁和柱子使用的弯弯曲曲的木头。”

“弯曲的木材,比直的木材更具有伸缩力,能够对抗更大的来自屋顶的压力这种弯曲给了房屋无比的韧性,这也是它在无数场暴雨和台风中依然挺立的原因。”尽管如此,只剩下骨架的东坞礼堂却是名副其实的危房。

当团队面临如何处理这美丽废墟的问题时,古建专家建议的首选方案便是完全拆除重建,因为东坞礼堂并没有被认定为保护建筑。张雷坚持将结构保留,以最大程度修缮的方式来对东坞礼堂进行保护和利用,终于在木结构专家的辅助下,余杭区政府决定支持融设计图书馆的保护性修缮方式。自此,张雷带领团队在这里开展了长达十个月的建设过程,东坞礼堂正式开始了向融设计图书馆的转变。

村里的木匠蒋卫龙在50年曾参与礼堂建设,而今又投入了礼堂修缮工作,东坞礼堂对他的意义非凡。在融设计图书馆的翻新修建过程中,大部分的木作都是蒋卫龙完成的,老木匠从来不用尺子,所以东坞礼堂的柱子都不在一条直线上,建筑并非是标准的矩形。

 

1

改造成融图书馆的东坞礼堂

 

03 融设计图书馆:融设计,融自然

2004 年,张雷在杭州余杭成立工作室“品物流形”。2009 年,张雷提出“From 余杭”计划,他和其他两位创始人 Jovana Zhang(塞尔维亚),Christoph John(德国)一起,聚焦中国传统手工艺与材料的解构,从最早研究纸伞开始,不停挖掘、考察、学习着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并将其应用到家具设计、交通工具、空间设计、艺术装置、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策展与品牌战略等领域中去。

2013 年,“From 余杭”计划演变成“融”设计展,设想在十年内对竹、丝、土、铜、纸五种传统材质,以及榫卯、着色、编织、铸造、捆扎五种工艺进行解构和再设计。

 

1

1

融设计图书馆常设展 ©Cynthia

 

从正门走进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前厅的展台上放着品物流形的宣纸椅“飘”。椅子用的是出自安徽泾县宣纸作坊的宣纸,糊上十几层,和实木同样牢固,这是传统手工艺和材料的魅力。

设计者的灵感,来自于对传统手工艺的解构,张雷认为,艺术品的完成,是一次新的建构,建构完成后,必须再度回到人群之中。在青山村教授手工艺将近两年, 在2015 年,品物流形团队决定将融设计图书馆和在余杭创立的工作室搬入青山村。

2015 年,融设计图书馆在余杭市区成立,这是一家非营利性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研究图书馆。张雷说,“融”是融化解构的意思,传统的手工艺解构成材料和工艺,经过重新思考,再运用到设计中去,“融”字虽然简单,但包含了消化和创作的过程。

光和灰尘从天窗倾泻,总让张雷想起当初走进东坞礼堂的那个瞬间,残破的废墟美学,带着某种自然的神性。弯曲的木料和不拘于标准的建造方法使得融设计图书馆充满着力量感,除了保留的原始东坞礼堂的梁柱外,融设计图书馆特意在屋顶留了几个天窗,这些天窗,一方面靠自然光解决了室内的采光,另一方面也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某种图景。

融设计图书馆在青山村的落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建筑改造项目,它是一种探索。从大地中生长而出的中国村庄,在割裂的文化语境中,究竟该采取哪种审美逻辑和生产逻辑?

重建的建造材料全都来自当地,木头是来自青山村附近的旧木头,泥巴是周围山上的黄泥,石头则是来源于周边村中的小溪。

 

 

青山重现:村庄的唤醒

夏夜晚风,噗噗哧溜。这几年,张雷喜欢背着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在青山村的山谷间和竹林里跑步,跑累了就散步,慢慢走。走在村里的路上,能听见每户院子里搓洗衣服的声音。到了晚上,能看见萤火虫和流星,在一片蝉鸣中,远山和流云慢慢地流动。

从前错过的地方,在积蓄力量,给人灵感,给设计以生命。2004 年,张雷和伙伴们为工作室取名“品物流形”,这个名字源自《易经》:“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张雷、Jovana和Christoph来到青山村后,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一起,为村民进行培训,教授手工艺,完成品物流形日常的手工艺工作,也为青山村带来了可持续的绿色收入。

2017 年,品物流形带领设计师们与 6 位女性村民共同创作了作品《水的一生》,用金网编织展现水蒸气、云雨、叶子等意象,打造名为“The Lake 湖”的艺术装置,登上了米兰设计周。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穿着质朴的衣服,她们从没想过,从自己粗糙手里做出的东西,有一天会出现在世界时尚之巅,而受众人瞩目。

如今,修葺一新的融设计图书馆陈列着张雷团队十余年访遍 32 个省区搜罗而来的工艺和材料。这些带有生命力的材料变成图书馆里等待检索的书目,来翻阅它的不仅有当地的村民,更有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设计师和艺术家。

 

传统未来:与乡村的40年之约

想起最初品物流形工作室刚搬进青山村的时候,伙伴们对山村生活充满了向往,但乡村岑寂还是让一批人离开了这里。天黑的时候,沉睡的村庄里没有灯光,也没有商店,人群冷落。张雷坦言:“在无边的黑夜中,人总会产生错觉,怀疑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

度过漫长的孤寂,村庄里开始有了人气,但张雷一直关心的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真的有一天,他被迫离开青山村,那只能是因为孩子的教育。比起书本知识,孩子们更需要见识更大的世界。”

图书馆建成之后,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村里的孩子们会到这里阅读和学习,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了一个近在咫尺的公共空间。

而现在,融设计图书馆有了另外一个使命,以融设计图书馆与多方合作,打造了 0-3 岁养育未来 中心,6-12 岁青山学堂,推动开展儿童美术教育课程。以传统“泥巴抹墙”的工艺建造新的乡村小学,并结合乡土环境,为孩子们设计了竹制品编织、植物拓印等课程。

夏夜时分,穿上套靴,打起手电,“新村民”会和孩子们一起在田野里徜徉,小麦灌浆,他们和月夜一起寻找萤火虫。融设计图书馆的东北角,是老房子改造而成的咖啡馆,咖啡馆的柜台上摆满了青山研习社出品的报刊《青山青山村》,上面写着许许多多的人和青山村的故事,还有孩子们的诗。

孩子们写道:“星星都是盲人捐的,让我们看清脚下的路”。

依托于融设计图书馆,张雷定下了一个 40 年的人生计划,每五年为一个主材料的精研计划,早已付诸实践。他认为,自己这一代人的黄金工作时间或许是40年,而他们也会将最黄金的生命投身到“传统的未来”这个使命上。

40年,对与人生来说显得漫长,对一个村庄而言,又显得短暂,但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1

「布尽其用」实验室研究材料

2023 年四月下旬,融设计图书馆展出的主题是“交错编织”,这是图书馆联手江南布衣开创的“布尽其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走过了中国东西南北,张雷的团队探索与记录着手工编织的影子,一根根线串起了各地手艺人的智慧和想象,交错编织是温暖且感性的。他们希望通过回到一件衣服的起点,从一根线出发,探索线是如何织造成布,如何被染色与印上图案,如何装饰或缝合织好的布……

“星星和大地,是传统的现在,也是永恒的未来。”

查看更多资讯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