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ories

darkgrey background

02/08/2023

用20年设计实践,邀请你走进Freferik Molenshot的人工森林

用20年设计实践,邀请你走进Freferik Molenshot的人工森林

1

 

今年六月于巴黎的 Carpenters Workshop 艺廊开幕的 “地图 2000”(ATLAS 2000),是“资深”荷兰设计师 Frederik Molenschot 的首次个展。展览作品不仅回顾了他近 20 年来的多样设计,亦让人看见他的事业版图,仿佛是一张跨国——或说跨材质、跨形式——的地图。难以置信地,这“地图”亦有其物:他的日记本。

“我的‘地图’是一本包含我所有研究、图片、设计和草图的书。 ”他解释,“当我在路上时,我周围所看到的一切都会激发我的创作灵感。它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景观:自然、工业、城市、宇宙、银河。我会试图及时捕捉这些时刻,将它们记下,甚至还会认定如青铜或其他材料的使用。这些来自周围的环境、城市和乡村的灵感,皆为我提供了形状和形式。 ”

他自认不是位设计师,反而是一名景观雕塑家——这意味着,他喜欢用手刻画出他在风景中看到的东西。譬如成名作在旅居中国上海时诞生:“城市之光”(Citylights)的灵感,来自于夜间的上海,当他飞驰于高架时所看到的迷宫般的灯光。最终,它被化作的充满邮有机性的灯具,在构图上看似俯瞰的城市景观,而一盏盏灯源就是道路上的路灯或车头灯。

遵循此概念作推敲,他的其他系列也不难成为一场猜谜游戏:Gingerblimp 看似美国感恩节游行中,漂浮在半空中的大型气球,但却是来自设计师见过最具雕塑感的蔬菜,进而打造出即陌生又熟悉的结构;Artificial Forest 则如其名,反映出荷兰并没有真正的森林,只有人工种植森林的事实;作品也就能企图探讨天然和人工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未来景观的意义;而后,Bridge Beat 系列则是一系列幻想而成的桥梁,来源于他研究的一种用于不同物体的特定类型的结构。

1

这种种来自不同的地域,但个性鲜明的雕塑感设计品,最终以其原料(钢和青铜)的一致性而达到所谓的 Frederik Molenschot 经典风格。

曾有媒体称他为工作狂,因为他会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达八件的设计项目。这如生产线的规划,也不禁让人联想到他自小的成长的环境:1981 年生于荷兰,Frederik 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设计师。 年轻时住在工厂附近,他父亲和其他十二个叔伯都在那里工作。

“这对我和作品来说都是很大的灵感来源。当然,我从未想过我会成为像今天这样的艺术家/设计师。大多数时候,我只是顺其自然。但从孩提时代起,我就一直都与艺术有着关系。”

而有趣的是,他大学念的本科却与产品设计没有直属关系。当年,他在荷兰 Design Academy Eindhoven(DAE) 就读的“人类与公共空间”设计系,主要学习如何以抽象的、以研究为导向的方式进行观察。而在毕业后,他在不同的城市中游历、生活,也在这期间逐渐了解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如何发展。

1

“在埃因霍温时,我没有设计出可用的物品或艺术品。当时更多的是关于研究公共空间并试图了解我们周围的事物。 这引导我从事教学工作。毕业后,我去了柏林,在那里教纺织。之后我则去了上海,在那里做了很多事情。 最终启发我打造出‘城市之光’。因为它最终成了我的‘成名作’所以也就有效年复一年地都在继续创作和变奏着。”

他在 2005 年创立的工作室 Studio Molen 如今已入驻到阿姆斯特丹临近的赞丹(Zaandam)区域中。在这里,他不仅可思考与进行新实验,也会与一群不同的创意人员一起生活和工作。尤其当他选择了以金属作为最常使用的材料,所以在制作上,单枪匹马绝对难以实现。问及展览中哪件作品最有挑战性时,他说:“其实所有的作品都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我们试图去创造一个尽可能独特的物体,也就需要突破界限。但如果非要说最具挑战性的话,那就是‘人工森林’系列的拱门桌(Arch Table)。”

“拱门桌”可说是将“城市之光”演化为一张 4 米长的餐桌,仅仅以四肢纤细的“枝桠”支撑起台面,并带着细碎的“光源”往上延伸,最终连接成为有机感的“拱门”。基于整体皆以青铜(加上银锈处理)制作,桌子也完美地“一体成型”——当然事实并不然。不过,为了要让观者有着惊叹感,即使制作过程再困难,需要再长时间的研究,他也在所不惜。

“我喜欢被震惊、被震撼的感觉。 如果我播放音乐,我会大声播放。 如果我需要集中精力工作一整夜,我会重复播放一部电影并让它成为背景音乐。相对地,我也希望人们看到我作品时会被震撼到。如今,我甚至不觉得我生产的产品有多大,因为对我来说,以这种规模大小已是正常。”

游走在历史、自然和工艺之间,Frederik 的创作过程的特点就是有能力在直觉与理性、想象力与实用性、艺术与建筑之间取得平衡。或许,其形式上的大剌剌会被误以为是那些偏向于曲高和寡的“可收藏”设计,但他的“景观雕塑”却更具意义和变革性——他成功弥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距离,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文化定义。

 

专访Frederik Molenschot

这次个展是您在画廊的第一次个展,这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次与画廊的个展对我来说意义重大。Atlas 2000 这个名字涵盖了我自 2000 年开始,就读 DAE 学院以来所做的一切。所以这次展览提供了一起展示我的作品的机会,并为我的艺术之旅、我的身份及立场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巴黎的画廊空间很漂亮,我很高兴它将成为这次展览的场地。 我希望当人们造访展览时,他们能够看到景观和城市规划如何影响我和我的作品。

 

展览占据了艺廊的整个底层。您是如何想象场景的? 

由于我的作品围绕着景观和结构而设计,所以我也思考了如何在每个房间中展示这些作品以及参观者在展览中的路线。 我想要创造一种叙事性,让人们可以漫步并体验与艺术品相关的空间。 我们精心设计了布局,使作品与空间融为一体,让观者可以在预设的环境中欣赏每件作品。 在后面的空间,我们创建了一个工作室环境来展示我的制作过程,并将功能性不大的作品放在那里。

 

如何形容您的创作过程?

我的创作从研究开始,并从户外和路途上获得灵感。 我从自然、艺术、景观和技术等各种来源中汲取灵感,并考虑作品所处的背景。 然后,我继续绘制草图和原型,为作品生成想法和视觉概念。 我使用草图、3D 建模和模型来尝试不同的形式、材料和纹理。 制造阶段是对作品进行物理创作的阶段,我与熟练的工匠和技术人员团队合作,使用传统和现代技术来生产作品。 注重细节和材料质量,例如青铜、铝、木材、电线,甚至我发现到像安全气囊这样的东西,对于创造永恒和耐用的感觉至关重要。最后,安装涉及监督作品在空间中的放置和整合,考虑它如何与观众互动并增强空间的整体氛围和功能。

 

专业知识和传统工艺对您何等重要?

工艺对我的创作过程至关重要。 我们创作凝固时光的永久作品,每件作品都是在我们的工坊中手工雕刻的。 青铜是我更喜欢使用的媒介,但我绝对不局限于它,我努力在我的作品中实现永恒的品质。 我与熟练的工匠和技术人员团队密切合作进行生产。

 

如今在您开始设计新系列时,您会如何保持风格的一致性?

我的前进动力总是来自研究。例如,大部分时间我都使用青铜,因为这种材料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它很实用,而且我可以有很多自由。 为青铜再添加上颜色、表面处理时也非常有趣。 我也喜欢铝和纸。但青铜更适合我。

 

对您而言,“地图”日记本在社交媒体和 AI 的时代里有多重要?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书籍。 它们总能定格在时间的某个瞬间,不管是在你的床边、你的车里、你的背包里、你的厨房里,都可以跟随你并保持不变。书中还有空白页,因此您可以发挥创意并表达自己。至于人工智能,这科技对很多人来说非常有帮助,但对我而言,我更好奇的是它未来的走向。 目前它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特别是在设计过程和“人类创造力”方面。

 

透过艺廊作展示,人们不难将您的作品归类为“可收藏设计”,您对此想法认同吗?未来是否想进行更大众化的量产品呢?

我认为,让人们了解我的作品来源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我总是会说:艺术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虽然我的当下目标并不是大量生产。 我更感兴趣的是每天创作一件新作品并将我它们都变成现实。 市面上已有很多量产的作品了,我不想参与其中。 但未来谁又知道呢?

查看更多资讯
Loading